
身边的不少朋友购买或预订了特斯拉电动车,并甘心成了这个品牌的推销员。
立体阅读有关特斯拉的报道与评论,得到如下体会——
一、从技术创新上,重新定义了电动车,如同乔布斯重新定义手机。
二、从产业角度上,以“硅谷模式”替代“底特律模式”,这是传统工业转向互联网。
三、从营销方式上,重新变成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,不再是“富人的好车”,更多是一种“全球科技含量最高的汽车”。
但是,也正是这个“但是”,如果技术仅是将污染进行技术性转移与屏蔽,也许它难言伟大的产品。因为它同时是一种污染颠覆。
没开过的人很难想象它有多酷
雷军眼里的马斯克 (雷军|述)
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拜访马斯克,顺带手试驾了特斯拉,这是一辆电动车。电动车早就不新鲜,很多汽车公司都在研发电动汽车。但在我看来,特斯拉最重要的是,它应用了智能系统,整车智能性非常高。
它内部全部是智能设备,用相当于两个大号的iPad大小的触摸屏来控制汽车,包括开天窗啊,空调啊,多媒体系统啊,导航啊什么的,开车的所有的路径数据都实时反馈到云端,服务器能帮助你运维你的车,提示问题,全程实时监控,智能控制。尤其是那个大屏幕堆在那里,开启导航的时候特有科技感。现在我们每台高端车里可能都有所谓智能系统,但目前的程度大多也就控制个音响之类,派不上大用场。
从智能程度看,特斯拉跟其他汽车的设计思维和功能服务实现水平对比,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代差表现。
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不少评论说:“特斯拉也没啥嘛,不就是电动汽车吗?人家丰田的油电混合快出第四代了,只能说丰田不如Musk会做营销。”其实是,如果你没见过,没开过特斯拉汽车,你确实很难有一个直观的想象,这辆全智能的车有多酷。
我对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很感兴趣,因为相比他另外的计划,比如移民火星,这还算是我们普通人能想象一下的东西。汽车工业是一个传统得不能传统的行业,行业里拥有的是巨头得不能再巨头的大公司,为什么一家新公司能从这个行业里崛起?去年小米公司估值40亿美元的时候,特斯拉市值30亿美元。而今天,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。2013年的股价从30多美元/股飙升至最高190美元/股,不得了。
马斯克和很多美国硅谷英雄不一样,他是个好学生,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,拿到了经济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双学位。马斯克和很多美国硅谷英雄也一样,他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,决定辍学了。好吧,你看,美国很奇怪,好像很多很厉害的项目一定要让一个大学生读书读到一半,然后辍学出来干,才能干得惊天动地。70年代的比尔盖茨是的,90年代的杨致远也是的,2000年代的扎克伯格也是的。反正,马斯克也辍学了。然后,他规划了三件大事要做:互联网,清洁能源,太空。
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,他与人合伙创办了Paypal,然后卖掉,让自己成为了有钱人之后,他几乎同时创办了SpaceX和特斯拉Motors。更酷的是,这两个本来应该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公司,到今天为止都运作得相当成功。
怀着对马斯克种种神奇经历的好奇,我去见了他,并且问了三个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:“大家都特担心你的车死机了怎么办?”
马斯克:“是啊,现代智能系统就没有不死机的,只是几率大小而已。死机了不要紧,重启就好。特斯拉的方向控制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电气控制体系,还是挺可靠的。智能系统控制的更多是全车信息系统,比如地图、导航、多媒体、门窗控制。驾驶操控本身现在还没有交给电脑控制。”
第二个问题:“移民火星最大的的难点是什么?”
马斯克:“是能源的循环利用。如果这个能源不能循环利用的话,你跑到火星上去就没法生存的。”
第三个问题:“兄弟你干过火箭,干过汽车,还干太阳能城市。还有个乍一听很不靠谱的‘Hyperloop’,是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做一个超高速的火车,做一个管道,这个火车就好象一个胶囊一样在管道里运行,时速高达1287公里,是现在高铁速度的4倍之多。干完了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,下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要干啥?”
他说:“我要专注的把这三件事情都干好。”
我追问他:“这三件事都专注地干成了以后,还想干什么?”
马斯克说:“如果十年后干完了这三件事情,还有精力的话,可能想做飞机。飞机也需要变革。”
特斯拉的颠覆不止技术创新
《特斯拉的颠覆不止技术创新》 邓德隆|文
两年一度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,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一热一冷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连续7个月下滑的严峻事实。一方面,国产自主品牌增长乏力,寒意逼人;另一方面是国际品牌,尤其是新宠特斯拉几乎独领风骚,抓尽眼球。
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如何突围?特斯拉的成功该如何解读?特劳特战略定位中国公司总经理邓德隆指出,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,恰恰就是对于技术创新的幻想和迷信。换句话说,总体思路还停留在工厂时代,而在全球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展开白热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下,竞争的战场早已不再是工厂了。
所以这是我想带给大家的观念,在整个市场经济层面,市场竞争的重心,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转移,由第一代的工厂时代、第二代的市场时代,转移到现在的心智时代。
在工厂时代,谁能够大规模制造谁就能够迅速崛起。福特汽车是这个时代最辉煌的代表。福特65岁生日的时候,福特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是60%,全球的占有率是50%,这样一组数字被下属们送给福特作为生日礼物。
那么后来福特为什么衰落?因为竞争的地点发生了第二次大转移,从工厂转移到了市场。这一次变迁,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任务要从制造产品转移到满足顾客需求。通用把握住了这次转移的浪潮并最终超越福特。斯隆上任后,从低到高推出一系列车型,从雪佛兰到别克、卡迪拉克等等,分别满足客户的各种不同需求。
斯隆说:“我们造的汽车要满足每一个钱包的不同要求。”但是,工厂时代的福特却说:“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,只要它是黑色的”。换句话说,你的需求根本不重要,我只造黑色的T型车。
随着竞争的加剧,消费者占据了主导权,每一个需求都有很多企业提供满足。所有的企业都开始面临消费者的选择暴力,竞争地点由市场继续向前推进,转移到了消费者的心智当中。
在心智时代,企业的首要任务不再是满足需求,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企业实在太多太多。而是要像孙悟空一样,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。也就是说,企业必须根据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占有的位置,来确定一个更加有优势的位置,从而使我的品牌成为顾客首选。这就是杰克·特劳特先生在1969年提出的定位理论。
从定位的角度来看,美国汽车企业由于没有有效地应对第三次竞争地点的转移,从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落之路。这一次变革中,美国汽车产业受到了两大板块的夹击:日本企业在低端攻击,德国汽车在高端攻击。下面有丰田,上面有宝马、奔驰这些强大的品牌。
宝马为什么能崛起?这些品牌为什么能战胜通用呢?是因为它们抢夺到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,赢得了顾客的心智优势。如今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,早已远远不是工厂和市场的竞争,而是对消费者心智资源的抢夺和占领。
杰克·特劳特先生早就指出,心智资源非常有限。就在全球汽车品牌大举抢夺有限的心智资源的时候,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却还在大谈特谈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,在我看来,是非常危险的。我这样说,不是说技术创新不重要,而是说,整个行业对竞争重心已转移到了心智而浑然不知。
中国汽车产业突围,首先要放下悲壮的民族情节。大家都知道,我们在汽车产业的投资是以万亿来计算的。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,整体上陷入困境,没有找对突围的方向,除了不明大势,整个行业似乎还弥漫着一种悲壮的情绪。
品牌只是一个工具。我们要学会用定位的方法来找到品牌的机会,打造品牌是实现微观经济突围的根本方法。但是,品牌并不一定非要是自己的品牌,品牌只是一个竞争的工具,作为工具,哪个好用我就用哪个。大家为什么一定要纠结于民族情绪呢?
借《财新问道》这个平台,我还是要再次提醒各位汽车产业的龙头大哥,大家不要把民族情结和创建品牌这两件事情过于紧密地纠缠在一起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,怎么在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首选是最重要的。
失去了顾客的首选,就失去了市场份额,失去了市场份额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。败军之将何谈爱国?作为一个企业家,不能在市场上打胜仗,而是扛着民族的大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,这对企业是危险的,对经济是有害的。
最近,特斯拉横空出世,引发了硅谷造车浪潮。我听说比亚迪的王传福先生在讲:特斯拉算什么?我们也能造出来。
王传福先生何许人也?那是个技术狂人,我真相信他的确能造的出来。但是问题是在于,中国即使是做出了比特斯拉更好的产品,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迅速植入全球人的心智中。就像刚才说过的,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再先进,它在全球人的心智当中目前仍没有认知优势,大家千万不要在这一点上又燃起民族情结,道德义愤。
市场经济是要直面现实,你会相信来自墨西哥的香水吗?或者土耳其的皮包?马来西亚制造飞机你敢坐吗?这已无关产品,而是关乎心智,竞争发生在心智之中,心智中先天就认为,某些国家地区在某类产品上具有认知上的优势。
特斯拉诞生于美国,给了特斯拉一个巨大的心智优势,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盛产高科技产品。其次,特斯拉从高端切入,品牌的源点人群是高势能的意见领袖,带给了它巨大的谈论价值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特斯拉是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电动汽车品牌。定位的核心就是要在心智中成为第一,就像谷歌是搜索的第一,iPhone是智能手机的第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