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 启智驿站
时寒冰:这个因素将影响中国未来30年
更新日期:2016/9/24  浏览:939

特别说明

  时寒冰第一次提出了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论点,以此来对照中国经济当下所面临的问题,就有了更明确和直观的答案。

  如果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趋势,更能一览全貌。

  诚如我在《时寒冰说:未来二十年,经济大趋势》中所言,中国经济在2016年步入新的发展周期,做实业的人越来越感觉到盈利甚至生存的艰难,压力越来越大。是他们不够努力吗?不是。这个情况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吗?不是,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入冬。因为,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施展着它的巨大影响力,而且,这种影响力将至少持续20到30年以上。这种力量将使得一些国家变得更为强大,也使得一些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。

  这种力量就是正在发生的全球第5次产业大转移。

 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:

  1、第一次产业大转移

  18世纪60年代,英国通过用机器山寨中国的纺织技术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。工业革命让英国逐渐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它需要从全球掠夺廉价资源,也需要开辟广阔的市场。19世纪40年代,英国开始向外转移产业,英国是输出国,美国是被输入国。这是第一次产业转移。这次产业转移成就了美国,使得美国最终超越了昔日的这个“日不落帝国”。

  2、第二次产业大转移

  20世纪50年代,冷战如火如荼,美国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,遏制共产主义阵营,开始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实施产业大转移。而朝鲜战争的爆发,形成了“特需经济”,不仅加快了美国对日本产业转移的步伐,也优化了所转移产业的结构,成就了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发展,让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了新的“世界工厂”。

  3、第三次产业大转移

  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遇到了当年英国同样的困惑:资源不足而且市场狭小。这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大转移。20世纪60年代,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和韩国转移,随着产业转移的升级,又逐步扩展到了汽车、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,这使得“亚洲四小龙”成为新的世界工厂。

  4、第四次产业大转移

  “亚洲四小龙”都面临着资源不足、市场狭小的问题,随着它们的迅速崛起,迫切需要廉价资源与广阔的市场。而中国改革开放,正好提供了这种机遇。这使得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“亚洲四小龙”都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,由此让中国成为新的“世界工厂”。

  中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,而日本则从90年代开始步入所谓“衰退的20年”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重要输出国,当“亚洲四小龙”、中国等在技术等各方面追赶上来,挤压了日本产业的发展空间,使日本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。

  5、第五次产业大转移

  这次产业转移始于2012年后(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),根据产业大转移的规律,将持续20到30年甚至更长远。

  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,技术飞速发展,尤其从1992年到2002年,使得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。但是,200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以后,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:从追求技术的精进,开始向围绕房地产展开的高耗能低端的产业发展,房地产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,宝贵的资源和人才从制造业密集向房地产领域集中,不仅造成钢铁、水泥等低端产业的严重过剩,也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,许多人关掉工厂加入到炒房的队列——做工厂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挣钱多,就是最明确的价值指引信号。

  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具有优势。高房价导致中国的生产、经营、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,许多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。

  另一方面,以日本、美国为首的机器人300024)技术的高速发展,和以美国为首的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,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,这大大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,从而导致了高端产业从中国向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。

  也就是说,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输出国是中国,并且,这种输出是双路线的: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,高端的产业向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。

 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,这种产业大转移的持续时间至少也在20年以上。这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,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两次产业大转移后所面临的窘境,来知道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。

  当然,我们有新闻联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力量,各级政府有维持房地产业屹立不倒的丰富经验,我们就有充分理由相信,中国将能够以完美的姿态迎接无论多么严峻的挑战,从而使得中国在这次轰轰烈烈的产业大转移中,不仅不受损还能成为受益者——这是我的中国梦。

 
·  ABS树脂 (ABS RESIN)
·  AS树脂 (AS RESIN)
·  GPPS树脂 (GPPS RESIN)
·  HIPS树脂 (HIPS RESIN)
·  PMMA树脂(压克力)
·  PC树脂(聚碳酸酯)
·  ASA树脂 (ASA RESIN)
·  PC/ABS合金 (PC/ABS ALLOY)
·  TPE(热塑性弹性体)
·  MS树脂 (MS RESIN)
·  Q胶 (Q RESIN)
·  POM树脂(聚甲醛)POM RESIN
·  导电与抗静电产品 (Conductive&Antistatic)
·  PC、ABS玻纤产品 (PC/ABS+GF)
·  PPO(聚苯醚)
·  PBT(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)
·  PET(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
·  PA66、PA6(聚酰胺)(尼龙)
·  MBS树脂
·  TPU橡胶(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)
·  LGP导光板(Light Guide Plate)
版权所有:北京奇美玉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     友情链接:奇美实业 设计制作:无忧网络     京ICP备20003290号-1